成型模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成型模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文人读者热议海都报新栏目地名守望乡愁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22 21:20:45 阅读: 来源:成型模厂家

闽南网12月5日讯 以地之名,守望乡愁。昨天,本报以一版“消失的君子巷”故事,一段敬贤爱贤的传说,揭开了《地名,守望乡愁》文化新栏目的第一章。

长旺(制图)

南安奎霞村(林先生供图)

新栏目刚推出,昨天上午就有读者迫不及待地向我们推介自己的家乡。地名承载乡人共同的记忆,深谙和深爱泉州文化的相关学者和部门相关负责人,也正通过不同层面的努力,续写着乡愁与地名之间的故事。

新栏目新风貌,对嵌入城市生命的地名文化,我们心底的坚持和守护,恒久而执著。我们将带着更多更长情、更温情脉脉的地名故事,在未来的日子与您相伴相守,期待您和我们一起关注地名栏目的成长。您有怎样的期待和建议,您珍藏了怎样的地名故事,欢迎分享共诉。邮箱1501629725@qq.com,海都热线通95060,微信公众号“海峡都市报大泉州”,通通向您敞开。

地名没了,亲切感就少了

许旭明: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泉州市文联主席

很长一段时间,许旭明副部长多次鼓励海峡都市报开设专栏,讲述地名故事。

他为本报《地名,守望乡愁》的开栏点赞。城市建设加速,很多街道、建筑风貌发生变化,地名随之消失。地名消失,承载的文化也随之消失。泉州过去有的地方用数字排序,以“都”命名,现在很多不这样叫了。

很多华侨回来,总会说起小时候居住的村庄。现在很多侨亲回来,找不到儿时熟悉的建筑,听不到熟悉的地名,亲切感就少了些。地名与一个地方的建筑形态是相关的,记住地名、记住乡愁,就是要记住当地的红砖建筑、桥梁、乡间小路等标志性建筑。

老地方发生变化,有的变成开发区、城市群、学校、企业。地方发展过程中如何留住地名值得思考,二者是可以兼顾的,应该在规划中处理好彼此的关系。

讲述地名故事,包括挖掘村名、路名、厝名背后的故事。他建议,海都报可以通过报道,梳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,通过地名反映人文情况,见证泉州各地的发展变化。

地名乡情,有地方辨识度

张惠评: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

参与编著《泉州古城名街名巷名居》的张惠评,对于地名保护,有着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。

他认为,《地名,守望乡愁》栏目的开设,可以唤起游子对“根”的眷念,有助于凝聚海内外游子对故土的思念。城市建设改造并不是凭空建造出的空中花园,命名上也应该参考原有的历史渊源。道路的命名不能仅以地理经纬度作为参照,还应该考虑当地的文化历史,比如当地的名人、产业等,都可以作为地名的参考素材,使其更具有地方辨识度,一提到名字就知道它位于哪个县、市、区。

此外,城市建设与地名保护也不该绝对对立,大拆迁的同时,也可以保留原有地名的核心要素,而不要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味道,将原来充满乡情的地名,改得面目全非。

诉说地名,避免千街一面

陈瑞统: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泉州市文联副主席、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

泉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,这里的古街巷、地名本身是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然每个地名、每个街巷很难保存至今,又随着城市改造搬迁等因素,逐渐消失。

海峡都市报对地名的深度挖掘表现还有很大空间。老街巷长短不一,历史年代不同,可以分类梳理。地名包含许多历史人物、历史事件,比如说到湖头,就想到李光地;传统美德的体现,礼让巷、孝感巷等。

除了介绍地名掌故,后续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。比如建议泉州为重要的地名设置鲜明清晰的标志,有一两百字的简介,就像古树名木的标牌那样;今后还可以结集成册,时间可以持续一到两年,全市选择100个地名,再进行筛选;配图可以现场拍摄当地富有标志性的景观,才不会出现千街一面的状况。

地名载体,细到方方面面

艾玉河:泉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

昨天,海都报头版“诉说地名 守望一缕乡愁”几个大字,一眼触动了艾科长。他说,地名文化涵盖面广,小到一块门牌、一栋建筑,大到一条街巷、一个公园,都是地名的载体。有些地名,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而更迭,甚至消失。因此,他们在地名的规划命名中,除了参照相关的编制指南外,也会尽可能地融入历史文化印记。以2013年部分道路命名来说,命名时便邀请专家组进行多次认证。南起丰海路,北至大兴街的“东安路”,便是一大体现。“东安”为泉州最早建县的名称。取名“东安”,可储存泉州的历史文化信息。此外,“泉南路”的命名,也是取泉州古代别称,并且与泉宁路、泉海路并列,组成以“泉”字冠头的地名系列。

这些可考的地名别称,承载着古城的记忆,但一些没有被记载的地名,就可能永远在历史上消失。“过去的地名应该被记载,现在的地名应该被保留,未来的地名应该提前做出规划”,此次《地名,守望乡愁》专栏,正好呼应了记载地名的诉求。

赞誉新栏,荐给海外乡亲读

林先生,本报忠实读者

别看林先生只有30多岁,订阅海都报已经有十几年了。他平时热爱文学,也关心家乡。昨天一早拿到海都报,翻到《地名,守望家乡》的版面,他立刻整理好家乡南安石井奎霞村的资料给我们发过来。林先生热情邀请记者,有空到他们家乡看看,他要帮忙联系采访。

林先生说,他所在的奎霞村在南安石井海边,华侨下南洋的历史有近400年,他们村的侨属3000人左右。在他发给我们的照片中,很多建筑都带着浓浓的南洋风格。

林先生建议,现在海峡都市报还有微信订阅号“海峡都市报大泉州”,《地名,守望家乡》的内容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报纸上看到,还可以通过微信传播,“海都报推出的新版面新栏目特别好,很适合推荐给身居海外的乡亲阅读。”(海都记者 吴月芳 刘淑清)

https://www.zkh360.com/item/AA8167.html

https://www.zkh360.com/item/AA4347.html

https://www.zkh360.com/item/AE4929.html